套磁、联系教授是申请加拿大研究型硕士或博士必不可少,或许也是最重要的阶段。
6 z& a1 W5 x6 Q3 v- S l" h
我本人是在国内普通211大学就读给水排水工程 (在加拿大并没有相对应的专业), 从9月份-2月份,总的算来应该是联系了20多名教授,发了大概50-60份邮件。当时虽然报名了中介,但文书老师大体都是英语专业,对于理工套磁的内容其实是无计可施。这也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大陆中介的文书老师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套磁邮件,教授对此都是不屑一顾的,我和多个教授讨论过这个话题,他们每天都会收到几十封套磁信,来自中国学生的居多,但大体类似,就很难留下印象,也没有回复的冲动。
i" A) Z3 C: B
我当时每一封套磁邮件,都是基于对于一篇或几篇论文的读后感或者是发问,频率大概是每周读一篇论文,总结并发出一份套磁信。虽然我也只收到了3个教授的回复,但是现任老板对于我的套磁信还是印象深刻。其中一篇邮件,我对于他现在的项目提出了8个问题,但他没有回复我那份邮件!后来来加拿大后,在和师兄的交谈中得知,教授当时其实是真的和研究小组认真讨论了这8个问题,所以正在套磁的同学注意,有时候没有回复,并不代表教授就没有在关注你。对于现任老板,10月份的时候他说得看看明年的机会和资金,也没有给我任何答复。我就每两周一封邮件,一直发到了第二年2月份他给了我offer为止,在此期间,我没有收到过任何回复,所以同志们死磕也是很重要的。。。死磕的过程非常艰难,心态要放平,有一个共同申请的朋友真的非常有用,另外有时候有个保底的选项也很有用。
$ d3 J/ W6 Q$ F, t" E- ?9 A) Y
当时一些朋友询问我套磁经验的时候,其实我是不推荐我这个方式的,因为这是一个“笨办法”,是真的无计可施的时候才会采用的方法,一个朋友直接本科教授推荐出去就硕博连读了,但套磁信一步步来确实有效,只是很难坚持下去。后来我帮助几个师弟通过我这个方法也成功联系到了导师,让我更加深信这个是一个有效的方法(破冰)论。
! P& [8 \ z% E% Q! M$ [5 J6 a
那总结一下联系国外导师的经验:
( h) G; q/ z' q$ |7 x
1、有导师推荐首选,直接推荐进修。
2、本科在国外的同学,最宝贵的优势就是你有教授认可的国外学习经验和直接去office串门的机会。对于这部分同学,直接去office找导师是最为有效的方法。
3、多参加学术论坛,借此可以直接面对面的“套磁”,展示自己,更容易从几百封套磁信中脱颖而出。
4、没有以上几个条件,比如我,那就结硬寨,打呆仗,论文一篇篇地读,套磁信私人定制一封封地去认真写,长路漫漫,但所有的努力教授都会看在眼里,成为之后录取你的铺垫。
5、语言、GPA和套磁信,我会说套磁信(联系导师)最为重要,如果导师要了你,语言不要太差就可以就读语言班,GPA教授可以直接忽略,但也不能太低,所以不要本末倒置,一味的追求GPA和语言成绩。教授在加拿大大学很有话语权,可以直接跳过所有程序录取你。
4 C' U) Y- i" h& t1 H: s+ k7 S1 x
在加拿大也呆了2年,上周刚答辩完研究生论文,下个开始就直接开始博士生涯了,这期间确实帮助过5-6位同学申请到了研究型硕士,或者从授课型转到了研究型,深知这其中的不易,但真的希望以上经验可以帮助到大家。
% m6 R( I( I3 [- b L2 ~: V
目前我和几位好朋友也在空余时间成立了工作室,帮助同学申请研究型硕士, 为大家提供相关领域的教授论文总结,节省大家挣扎于论文苦海的时间,也可以增加对于未来方向的思考,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加我微信。
2 g3 b; \# r" Z( e: h" H
今天是除夕,这篇也算是对于我今年研究生毕业的一篇总结,希望大家2020申请一切顺利,祝新年快乐!
/ ?' F) H! x& c- P4 c+ k# F& N, C5 x( @$ Z; _( m8 D5 I& b/ n' a
微信:
( X7 I; I ?; R" ?- ~8 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