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490|回复: 0

中国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,而是家长

[复制链接]

24

主题

37

回帖

0

精华

中级会员

积分
325
威望
63 点
资产
904 金币
注册时间
2015-8-12
发表于 2016-6-19 23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高尔基:“单单爱孩子,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,可是善于教养他们,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。”& [$ q" @+ D  B6 u

8 m0 r# P( L+ k: K  ~, w7 }: w! H" h现在的中国,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,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。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,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,培训合格,才能领到结婚证。
7 x- w* B4 s1 ^9 P) F
7 m9 g  H" t& K可是,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:只要有结婚证,就可以生孩子;只要有能力生孩子,就有能力教育孩子。部分父母甚至认为: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,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,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。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?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“问题学生”,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。( K: v( y3 \% [" O! V; x, x& I
: Y7 ^- w$ ]; J( S$ t: ?
把孩子当人,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。农民种庄稼,光靠爱,不行,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;教育孩子,仅有爱,不够,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。! R+ W; f7 ^3 a, ?1 ]8 z7 E
" Y3 e* t6 Y1 K
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:“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,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”。( r) s" `7 `% I4 X* a) j7 Y
; J' X7 D+ h5 D  r; p
# b7 [! ^3 j! ?4 e5 o1 |
一、生了孩子,你就不能“退货”, p% H2 v7 m& z# D( W
8 O5 p- C/ j+ n  C: Q# G
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,它比任何工作都难。
2 D. W7 e3 U4 f5 U
; I5 B, a. b% `+ x* E/ A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,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。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,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“退货”。& A0 }5 ^% v: U& F! I; o

" t- x* }" d! m+ x: ^) p- ^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。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,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。把天才培养成庸才,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。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,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,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,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,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,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。
. L: U3 _& P' N) W& ^8 ?
: U9 K  G& u# k9 M$ q+ x8 c& M农民种庄稼,光靠爱,不行,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;. l7 e: M9 s8 U& F; t$ x6 {( E
+ n4 D* N" P2 x% J9 ]! D
教育孩子,仅有爱,不够,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。
6 `1 j$ M& s8 B& A( ]" ^$ c( s, g- ^, X6 p2 p- Z1 Z
中国最需要教育的,不是孩子,而是父母。
4 F" U. |9 F  H! H0 c' a! {' L0 G( t1 v

9 h4 z: l/ K1 B8 D2 o) R二、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
$ w+ R. s  a( ?7 e' g/ A; y* `- ]% c! B1 N6 Z
发展的关键期: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、技能和知识的掌握,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,最容易受影响。
( b, b+ f5 K3 X* l9 k& l) f5 W* E) s! [1 y$ F& A7 c5 ^2 ?
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,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,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;一旦错过关键期,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,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。0 |- m; z8 [0 O! c; q8 c# B, @

: Y+ Y# W% J" V# X1、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,比如:" T+ H6 @! H1 A$ o6 l8 f8 F- @3 Q' n6 T

$ G6 P! [1 @& b+ r8 z% }$ V★学习咀嚼关键期(6个月)。2 y- @2 i- m: h  `# Q7 W

6 S  [& _' b* O$ y+ e6 \$ v★秩序规范关键期(2.5—6岁)。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,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、行为、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。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。”
! k% d  v0 V# F& m
& Y2 Y! {. e! Z' W★语言发展关键期(3—6岁)。
0 {, e' K9 d  L8 g2 F/ E) r5 ]) D0 V0 J5 r+ T$ x" F
★想像力发展关键期(2—8岁)。+ A- A2 }3 l+ f5 l" O
. r7 ^3 u6 C5 ^1 Q7 X& r
★文化敏感期(6—10岁):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,非常好奇,爱动脑筋,问题特别多。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。
# T& y; f% H3 V3 E8 S: P6 @+ Q& w& n5 B- b( w
★黄金阅读期(8—14岁):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,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。
* I6 |0 Z7 m. H2 t3 s( I% C7 z2 e+ `5 D: \: K
★独立关键期(12—15岁):这一段抓不好,孩子将永远长不大。
" E- p" [4 @) w& \4 H* ]
& T$ u# W# `! ?9 c" ^; c9 E; W1 V' I' d' i1 ^
2、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( y0 d5 |: M; F4 ^* n/ q' z
. t) p, {8 N8 A
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,孩子都需要,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、主次不同。: Y- b3 z$ t  |1 ?8 q+ ^2 A
# u/ ]% L* T4 I3 \$ @6 m% \
母性之爱:德行礼仪、品格气质。母亲在孩子的婴幼、少儿阶段影响巨大。# X/ B' {( [+ C# m1 W

5 t1 w( L- j, c& \- g1 S父性之爱: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。伟大的父亲,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、思想的奠基人。
4 j- t; B9 ~+ L4 ?8 K( s' r. M$ j% R# H
( D8 ~, L1 L9 Q/ ^! u规律: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,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。
5 L, Q# y/ w, T' V6 a7 o- d- C7 d7 ^% D; q( v9 Z4 e5 {& z; D: k- q
婴幼儿阶段:母性之爱80%,父性之爱20%
) n5 g) m+ a) B; ]; D
; e* D* l' L4 T5 M- K9 M小学低年级:母性之爱70%,父性之爱30%
0 V5 c6 s1 A! X0 i; Z: @; ~) A
- ?7 K* }2 {8 P8 u1 ?( F0 e$ m小学中年级:母性之爱60%,父性之爱40%
+ x! Q" P$ m/ Y/ F4 |' o
; s- }7 P5 l0 J" U/ D. j小学高年级:母性之爱50%,父性之爱50%
4 ]) R6 p) l1 |4 |9 ?! M( i4 b# {" e  s; Z! \% `0 V( ~
初中阶段:母性之爱40%,父性之爱60%
  Z9 G( f8 u% B6 g; O+ s' W: e" H; ~8 F0 v  }1 m
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;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。这一时期,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,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。" p4 b1 |2 ^6 L9 [: F( }- V/ J

/ N* a+ I/ O- p/ z+ L! K8 ^1 e$ s# t9 F+ S
三、给家长的“8条建议"
. `; P( d" j6 X! {9 ^; M
+ X# V$ l) m4 l" |3 ^' N& H5 y1、(说给父亲)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。2 [  \! |1 |7 m( I

9 Y+ e1 N$ }) H+ R" _: C; m孩子读初中之后,更需要父亲的关怀。作为父亲,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,一定要记住: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。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。据研究机构调查: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,能获得较好的营养,较高的学业成绩,很少出现抽烟、喝酒、吸毒、打架、提早性行为等。% N) M: \) e5 k

( _9 e: b6 I% B6 k7 T  o, |& @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;不要把和孩子交谈,都变成对孩子的教。
7 \( u2 t3 P4 C# u# k; j/ w" P6 k3 n. i& r+ S8 f* I
2、父母好好学习,孩子天天向上。! L8 ]  U4 T6 U6 P/ l1 P
1 C7 F7 y; N6 r( Y4 L# |
父母改变,孩子改变。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。孩子“生病”,父母一定要“吃药”。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。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“范本”。身教重于言教。做父母的,要与孩子一起成长。+ x& s/ G" y' h7 r9 V* d
; \' x- ~9 I9 e9 X% j, ^; T& J- d4 l
3、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。
3 ]0 A. i: Q! z, e4 s, w4 x0 }9 K3 z
把孩子当人,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:“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,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”。孩子进入初中之后,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,做父母的,一定要理解孩子,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,但要注意惜“言”如金。: ]4 |& N! R5 ~* K" ^. ^

; S% Y) z7 \% B" V7 I  a- T成熟的父母,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、心理学,多看一些家教书刊,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,经常与孩子沟通,明白孩子在想什么,在做什么。
, W* V( e" k; `& @
( w" W+ z) [( T% U9 w) i* ]9 X* l0 ?# ?( S7 L
4、一定要管孩子,关键是怎么管。
" f6 r! e( Y# s  D9 ^
5 A6 b/ u/ ^8 q: P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“正常的人”。
0 x7 G' l5 u1 u4 H8 R3 l9 H' V7 w$ e
7 Y3 h' p. T. n4 Q* H6 e“一只手”、“一只眼”和“一根筋”教育均不可取。" C5 G' n. A* j+ _" T
& b4 e! \% Y: Q6 J
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。
  r* n- C- a+ B4 U% ]$ P" Y; t( {1 a9 O5 T+ X/ s
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。) f0 M% o( h! g/ `. H  v

" h( h+ C1 j8 i4 m3 [9 \$ L5、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。* N# d1 O0 `& i" c; d

- R! ?7 V  l/ Q" d+ d6 n6 V不少父母爱得糊涂,爱得错位,有时又爱得过分。
' g; M" a- s& N# b, y% s7 e
8 f" ?, S5 ]7 _$ s- R' `- Z不要培养“超级婴儿”。, Q) X! Y0 V% ^5 @5 a' n: {

1 `7 N9 O' \% q' Y9 w* ]爱是一门艺术。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。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。
5 n, b% O) f' O% v
1 {& ]5 ^/ e4 z. p: s* }2 _1 S% Z爱要适度,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。溺爱的结果是伤害。
# i$ x6 n1 Y6 O4 f9 B
7 |# R' O  W; t  t( h2 G) L% k6、不能当众教育孩子。
& W! A0 n6 Z2 [5 e: q: q( W9 q6 ^& I0 t9 B* L/ x
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,你要教育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,当众责骂、殴打,往往后果非常严重。对孩子的教育,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,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,表扬可以公开,批评做到秘处,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,但方式如果不当,不但没效果,甚至食得其反。9 S, Y7 S: i) ~2 \$ ?

0 k, S8 q% O2 l0 v我们要意识到无论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都是一种情感互动,父母太强势,往往导致孩子没出息,父母太粗暴,孩子往往性情同样狂躁。有智慧的教师不需对学生严辞斥责,有智慧的父母,时刻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。/ Q- W, j! f" `* G  M9 c

1 [" l2 e' b( p* N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,要保护孩子的心灵,做不到这一点,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。. n2 d" ?7 {3 ]2 ^) ~
3 j4 e2 c- y7 w3 ?# N

7 V3 Z/ b2 Z, _7 Y- E3 E7、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。
. d+ t3 K* h0 ^! Z
( w: `& |  u9 A2 u  s" o. _9 u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:一是爱,二是安全。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,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。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,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,要么因为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。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。1 P! C5 n  z8 b/ Z7 }! \3 p1 c

* s# N% u) O9 v* ~, Y9 A$ P对孩子来说,他极度地渴望爱,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。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,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,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。2 O5 y* p, y2 [3 p& V

+ J1 Z3 `  C! A7 g. T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。父母在哪里,哪里就是他的家。伏尔泰:“对亚当而言,天堂是他的家;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,家是他们的天堂。”
7 J, Q7 K) `: M' i7 k. U2 U% ?  |$ V9 f
8、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。; |  z# N5 z& L1 ]# ^
* D2 {' r* Q6 [% a* b4 V/ j
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。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,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。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“不是”,批评老师,甚至与老师争吵,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。久而久之,受害的是孩子,吃亏的是家长。
' o$ y" k3 B: s: L
- C- H$ }# L% i/ u7 B愿一起学习,一起努力!
; Q# d  k. t. Y; p; ]5 U& _" S7 g4 G9 v1 o$ i
! s, \- e* W+ M2 L/ j
* H, q3 b9 E8 i; m7 j! J: H0 ]
; [( A2 X3 Q! z8 @4 p' a

- B6 I9 }2 k2 M% w+ q' S1 J9 b
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广告合作(Contact Us)|关于我们|小黑屋|Archiver|加拿大伦敦华人网

GMT-4, 2025-4-26 00:54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Licensed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