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来,现代书房的这类附属用品,在古代文人的书房中也不可或缺。但那时,不要说电脑,就是空调也还没有发明出来。到了冬天,只好用炭火炉,来解决取暖问题,这在文献和文物考古发现中,都有不少见证。& k* C) e, t/ v# }" `# K6 B R
# d+ ]1 a4 A) B
明代詹景凤在《草书千字文卷》讲:“万历丁酉之十二月,天寒积雪,顾几上笔砚,乃不作冻,佳客在坐,乌薪在炉,松萝仙茗在壶 。”这段话,记载了冬天文人之间交往、品茗时书房内的器用情况,还提到了燃用黑木炭来取暖的炭炉。5 L+ D2 m" A, K1 [- n3 e) f
/ i* Q% B+ h9 d r# V: z 无独有偶,这样的炭炉,在明代的刻本小说绘画中也有不少描绘。例如《水浒》中的书房内,就有床、衣架、画案、长桌、椅子等,桌上有烛台、古琴、文房四宝,案旁下方也放置了一个暖炉。 + X" B; v `2 D) d( U * q6 I8 L8 u# w3 E! D" D& L% ?3 C* `5 j$ J / I5 \! i4 r$ `6 u; t4 ]5 J . V$ c1 a4 b. x9 Q+ Q( H& f 明代刻本《水浒》中的文房场景 % P" c3 K8 s3 Y' r) K " Q4 ~" A3 i! E& h7 E- C. Z 1960年,上海在清理明代八品官员潘允徵的墓时,出土了一整套与书房有关的用具模型。其中,有可供挥毫泼墨用的书画桌案和扶手靠背椅,还有一件燃炭用的木架铜方炉和烧水用的铜水壶。这种暖炉是放在地上使用的,常常是按需所置,或放在屋当中,或置于书桌下,烧水取暖一举两得。 * l }* t# D( ^6 k6 E - |6 I- ~, O% V6 K4 K 这种类似于现今火盆的暖炉,古时又叫“燎炉”,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。形状多为圆形,下有圈足或三足,口沿外有链环作为提携之用。而北京故宫的宫殿和后寝暖阁里,用的多是三、四尺高的大型暖炉,青铜鎏金、掐丝珐琅,精工细作。皇家暖炉,样子像个大鸟笼,下面一般有三或四个祥瑞兽头似的脚,托着火盆,火盆上是镂空网罩,既精美又能防炭火爆出引发火灾。而百姓用的暖炉则实惠耐用得多,通常是实用小巧,暖手的叫手炉,暖脚的叫脚炉。即便而今社会普遍用了暖气或空调,可在江南地区,还是常见有老年人用黄铜做的“汤婆子”。' q7 x% x7 q& P/ W
: U1 z1 v* w) X7 E& K# _( f $ k. O1 _# E* O; m X* S) { Y5 M6 H4 j X* M5 i5 C3 x/ L! L* D
% q7 B- P5 D& i+ Y
上海明代潘允徵墓出土的暖炉等器物
, E) {' U3 Q {0 A2 O- @5 G
8 n* S1 f+ m8 n% f5 n, c5 o+ s) a
回到文人取暖的话题上说,清代的著名文人李渔,不但用暖炉取暖,他还是古代文人中少见的善于工技的人物。他在名著《闲情偶记》里,还专门讲到了他自己设计制作越冬暖椅的一段有趣经历:我冬天著书,身体畏寒,砚台里的墨汁也会因天寒被冻住。我原本想多放几个盆炭,让满室都暖和起来。可这样一来,炭尘就多了,弄不好,书房就会灰尘四起。如果只用大小二炉,手和脚是不凉了,可四肢还是冷得够呛,我浑身上下简直是又过冬天,又过夏天了。所以,我就千方百计地设计制作了暖椅,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,抽屉里面放置炭炉,这样一来全身就都不冷了。# k. B7 d! v1 ^: `# b+ n$ F2 k* v
3 ?0 H+ i$ S4 R- K1 X6 @
% I# p6 i( I6 V, K0 Y* X4 ~1 U5 K6 D 3 |; x8 L6 Q$ V4 t7 g% U
' W- ?) G W `2 ? 李渔设计的文房暖椅3 b1 n9 A+ V8 @" U `9 p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