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拿大,所谓“中产阶级”一直是各大政党竞相争取的宝贵选民群体,几乎每一场竞选中都有“中产减税”或福利补贴的承诺。 然而,现实是——越来越多年轻人连“中产”的门槛都摸不到。 ![]() 中产的“标准”还合理吗?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对“中产阶级”的定义是:税后家庭收入介于中位数收入的75%至200%之间。根据加拿大统计局最新数据,这意味着年收入在$52,875到$141,000加币之间,都算中产。 看似很宽泛,但现实中,不少年轻人连这个下限都达不到。 ![]() 在高昂的房价、飙升的生活成本以及工资增长停滞的背景下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即使是年入$10万,也过不上上一代人眼里的那种房子、车子、工作、度假和有储蓄的中产生活,已经远远地被中产排除在外。 案例1:全职上学、兼职工作、养五娃,还是进不了“中产”35岁的Opeyemi Kehinde 是一名护理学生,兼职做个人护理员,每周工作20小时,丈夫是地质学家。他们有5个孩子,但家庭年收入不到 $40,000,加拿大税后“中产”线都没碰到。 他们从埃德蒙顿搬到安省康沃尔(Cornwall)寻求更便宜的生活,但房租仍高达$1,880/月,最近两个月电费更是达到$800。想多打工就要额外请人看孩子,但连这也负担不起。 她说:“我们根本不敢生病,不敢出意外。” 案例2:“有饭吃就行了,根本不敢想买房”35岁的Sam Reusch 是蒙特利尔一家鼓励年轻人参政的非营利机构负责人。她说:“我们小时候梦想有房,现在的年轻人只希望租金别涨太快,买得起菜,偶尔能享受生活。” 《2023加拿大阶级研究》也指出,仅42%的受访者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,17%称自己是“下中产”,另有17%为“上中产”。 UBC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Paul Kershaw指出,加拿大近25年来的住房升值,对年轻人来说是个挑战! 比如,一名年轻律师在维多利亚(Victoria)即使年薪六位数,想租一套三居室都很困难;而几十年前买房的低薪工人,如今拥有市值过百万的房产,生活反而跻身“中产”。 他说:“年轻人正在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,以保住老一代的房产泡沫。我自己住的房子20年来升值了$150万加元。努力工作却不如一栋房子升值来得快,这明显是经济系统出了问题。” 中产阶级的定义已“模糊化”阿尔伯塔大学社会学教授Michelle Maroto表示,现在“中产”的意义已经变得“模糊”。对老一辈来说,中产意味着房子、度假、稳定收入,而对年轻人来说,“中产只是不要为基本生活而焦虑”。 她希望政府推进更进步的税收制度,用以资助公共教育、医疗和住房,从而给年轻人带来一点“成为中产”的希望。 在一边是日益飙升的房价、一边是迟迟未涨的工资与生活成本,“中产梦”对很多年轻人来说,已经不再是“奋斗目标”,而是“遥不可及”。 如果说过去的中产阶级有“稳定、体面、安稳”的生活方式,那么今天的年轻人,只想“别太难活”。 来源链接:
|
广告合作(Contact Us)|关于我们|小黑屋|Archiver|加拿大伦敦华人网
GMT-4, 2025-4-2 17:30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Licensed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