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ndon Chinese Website
地产经纪:李志凌
地产经纪:黄俊
地产经纪:淡节
地产经纪 周宏伟
地产经纪郭湧涛
地产经纪:王晓红
地产经纪崔秀志
房屋经纪:Sally
地产经纪 刘飞宇
广告招租
枫果旅游
专职律师孙鑫
广告招租
万通电讯
星湾电讯
徐萍
地产经纪 George Yin
和利金融
中凯金融
地产经纪 Jessica Shen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加国医生警告每天这样喝茶真要命

2025-4-19 08:59| 发布者: leedell| 查看: 111| 评论: 0|来自: 加西网

摘要: 一杯看似温暖治愈的热茶,竟可能是“隐形塑料”的来源?近日,加拿大医生、渥太华大学医学博士马克·海曼(Mark Hyman)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警告:即使是每天只喝一杯茶的人,也可能在无意中将数十亿微塑料颗粒带入体内 ...

一杯看似温暖治愈的热茶,竟可能是“隐形塑料”的来源?近日,加拿大医生、渥太华大学医学博士马克·海曼(Mark Hyman)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警告:即使是每天只喝一杯茶的人,也可能在无意中将数十亿微塑料颗粒带入体内。


海曼医生在Facebook上发布的一则帖文引发热议。他援引权威化学期刊《ACS Publications》的一项研究指出,一个普通的塑料茶包在95°C热水中浸泡,仅一杯茶的量就可能释放出多达116亿个微塑料颗粒。


“茶确实富含抗氧化剂,对身体有益,”海曼写道,“但如果你每天都在摄入微塑料,那么这些好处可能会被无声地抵消。”



微塑料,隐匿的健康风险


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,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发现于食品、饮用水,甚至空气中。尽管科学界尚未完全掌握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,但已有研究将其与癌症、内分泌紊乱、生殖健康问题等潜在风险联系起来。


2024年发表在《Chemosphere》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茶包释放微塑料的严重性。研究团队测试了三种在市场上常见的茶包材料,包括尼龙和聚丙烯制成的茶包。


结果显示:


  • 聚丙烯茶包释放量最高,每毫升热水中平均可释放12亿颗粒,平均粒径为136.7纳米;
  • 尼龙茶包每毫升释放818万个颗粒,平均粒径138.4纳米;
  • 第三种茶包(材料未知)同样释放大量纳米颗粒。

研究人员强调,这些微小颗粒能够穿透细胞膜,进入组织内部,可能对细胞功能造成影响,尤其在儿童发育阶段,更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健康损伤。


海曼医生的建议:改喝散叶茶,避免塑料接触


为此,海曼医生给出了一系列建议:


  • 改用有机散叶茶;
  • 选用不锈钢或玻璃茶滤器;
  • 如果坚持使用茶包,应避免含有双酚A(BPA)、邻苯二甲酸酯、聚丙烯和环氧氯丙烷的产品;
  • 选择由有机大麻纤维、棉或植物性纤维制成的茶包。

他强调:“茶依然是极好的抗氧化来源,但就像我们选择优质食材一样,茶叶本身和包装材料的‘质量’也同样重要。”


英国人每天喝掉5300万杯茶,潜藏健康隐忧


据PG Tips茶品品牌的一项调查显示,英国人每天清晨就喝掉了超过5300万杯茶。其中12%的人一睁眼就喝茶,10%的人每天早上至少喝三杯。超过一半的人坦言,如果不先喝一杯茶,“一天都开启不了”。


令人惊讶的是,调查中10%的人宁愿放弃刷牙,也要喝上一杯早茶;而37%的人甚至会放弃看新闻来“挤出时间喝茶”。


但在享受这份仪式感的同时,我们也许需要重新审视:我们每天摄入的,不只是茶香与温暖,还有我们看不见的“塑料危机”。



谨慎选择,为健康“泡”好每一杯茶


随着科学对微塑料影响的认知不断加深,人们需要在便捷与健康之间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“每一杯茶,都不该是塑料的盛宴,”正如海曼医生所提醒的那样,一点点注意,就可能避免长期的健康风险。


最新评论

安省西洋参
邱远雯刑事律师事务所
专业贷款顾问:Vivian Xiao
SL数学教育辅导中心
伦敦跨国教育服务中心
加拿大阳光国际
甜蜜婚介
保险陈立
江涛旅游保险
保险经纪:Bob
广告招租
广告招租
广告招租
广告招租
XQ会计和税务服务公司:刘笑秋
专业会计与报税服务 徐萍
时代商务
马丽税务生意服务
广告招租
广告招租
韩国发型师
广告招租
广告招租
电工张先生
精工电力
小马装修翻新
广告招租
美新屋顶
张师傅装修
富豪装修设计公司
旭日冷暖
持牌水管工 peter Jiang
安省注册教练:Steven
广告招租
驾车教练
驾车教练余教练
安省注册教练 孙乾
安省注册教练:丁一民
安省注册教练:王教练
惠教练
驾车教练

广告合作(Contact Us)|关于我们|小黑屋|Archiver|加拿大伦敦华人网

GMT-4, 2025-5-4 01:2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Licensed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